初審編輯:劉大帥
責任編輯:曹亮
“我叫魯建新,來自山東。父親魯澤云是四川人,年輕時當兵離家沒再回去,我想幫他找四川鄰水的親人。我的叔叔叫魯六生……”
在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山東濟寧的魯建新輕輕撫摸著父親魯澤云留下的勛章,對著鏡頭緩緩訴說往事。手機屏幕亮著微光,映照著他眼中深切的期盼。6月10日,在抖音尋人志愿者甘彪通過他的賬戶發出視頻的僅僅8小時后,一通帶著濃重四川鄉音的陌生來電響起。
那一刻,一段斷裂了八十年的親情,被科技的力量再次縫合。
替父圓夢
并不平坦的尋親之旅
“我父親是一位曾扛過抗日烽火、跨過鴨綠江的老兵,他總說要回鄰水看看。”魯建新回憶道。他言語間是濃重的山東口音,早已難覓四川鄉音的痕跡。
他說,20世紀40年代,父親穿上軍裝,從此遠離故土,最終在山東濟寧泗水縣供銷社扎下根來。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魯澤云靠著與弟弟魯六生的幾封書信維系著與四川老家的聯系。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他和故鄉之間的紐帶只剩下那幾個地名和人名。這位游子1990年去世,臨終前仍念叨著家鄉的草木。
父親未竟的心愿,成了壓在魯建新心頭的一塊石頭。退休后,魯建新終于有了時間和經濟能力,他決定替父親走完這段回家的路。6月9日,他和老伴出發了,行囊里裝上了父親魯澤云的證件、勛章,以及僅有的兩個模糊線索:“向陽鎮”和“魯六生”。
然而,尋根之路并非坦途。老人記憶里模糊的“向陽”二字,指向了鄰水縣牟家鎮向陽村。但魯建新找到向陽村后,在村委會打聽叔叔魯六生的消息時,大家卻面面相覷。好不容易找到一戶魯姓人家,卻發現并非血脈至親。希望似乎變得渺茫。就在魯建新幾乎要放棄的時候,轉機出現。回到酒店的他向前臺提起來意,前臺熱情地說:“我們這兒有個專門幫人找親人的抖音尋人志愿者,叫甘彪,要不幫您聯系他?”
甘彪來得很快,還帶著團隊和拍攝設備。“魯老師,您就對著鏡頭,把您父親的故事再說一遍。”甘彪鼓勵道。面對鏡頭,魯建新有些緊張,但還是清晰地講述起父親漂泊的一生和家族的往事。甘彪迅速行動,連發三條抖音視頻,利用抖音尋人的精準地理推送技術,定點推送給四川鄰水縣及周邊區域的抖音用戶。
終有回響
8小時接到親人來電
視頻發布后的那一夜,魯建新整夜未眠,在床上翻來覆去,反復翻看視頻評論區。“我當時心里全是緊張與期待。”科技的力量在此刻迸發出驚人的效率——僅僅8個小時后,魯建新的手機響了!電話那頭傳來了濃重的四川口音:“喂,我是你的堂哥……”
找到了!魯建新一時間激動得說不出話。
甘彪也感慨不已:“這是我們做公益尋親七年來最快的案例!”自2018年起,甘彪的團隊已發布5400余個抖音尋親視頻,幫助上百個家庭團圓,最長案例曾跟蹤五年,而魯建新的故事刷新了“數字尋親”的速度紀錄。
見到堂哥一家的那一刻,魯建新幾乎瞬間就確定了這份血緣的聯系。“堂哥的兒子和我眉眼間十分相似。”魯建新說,那種血脈相連的感覺讓他眼眶發熱,眼淚不受控制地涌了出來。從交談中,魯建新了解到,兩位堂哥都已不在向陽村居住,一位堂哥搬到了鄰水縣城居住,一位搬到了袁市鎮駐地。家族的晚輩用四川話講述著祖輩往事,那些曾讓他困惑的方言詞匯,此刻竟在血脈深處喚起莫名的熟悉感——盡管山東話與四川話的腔調南轅北轍,但“叔叔”“堂哥”這些稱謂背后的親情溫度,無需翻譯便已相通。
站在父親曾生活過的土地上,魯建新終于能替父親這位離鄉背井、魂牽故里卻抱憾而終的老兵,喊出那句藏在心底的話:“我回家了!”
6月13日返程這天,親人們執意送魯建新到車站。汽車發動時,魯建新透過車窗望著漸漸遠去的親人身影,突然深刻理解了父親生前為何總望著西南方向發呆,“那是鄉愁的坐標”。來時空空的行囊里,裝滿了親人的贈禮和沉甸甸的親情。這一次,他替父親完成了夙愿,也為自己卸下了心頭的重石。
科技向善
革新尋親的“團圓密碼”
魯建新替父尋根的故事,是科技讓美好發生的真實寫照——每一次耐心的線索傾聽,每一條精準推送的尋親視頻,每一通來自陌生網友的關鍵電話,都是這張由科技編織、善意驅動的“團圓之網”上閃亮的節點。
“過去想找失散的親人,主要靠貼尋人啟事、托老鄉打聽、登報。”甘彪感慨,“那種方式,時間和空間限制太大,信息像困在小池塘里,流不出去。現在,‘科技尋人’成了主力軍。這次通過抖音尋人8小時就促成團圓,也給了我繼續做這項公益事業更大的信心。希望今后能以此幫助更多老鄉回家。”
憑借其巨大的用戶基數、強大的信息分發和裂變傳播能力,抖音尋人高效連接起公安、民政、救助管理機構、新聞媒體、社會公益組織以及數以億計的普通網友。這不僅僅提升了效率,更織就了一張社會互助的溫情網絡,增進了社會互信。
據了解,抖音尋人這一公益項目已走過九年歷程,其尋親范圍也從最初的緊急走失者,擴展到兩岸尋親、尋找烈士后人、尋找戰友、華人尋根等更廣闊的領域。如今,抖音尋人已凝聚起一支約2.6萬人的龐大志愿者隊伍,覆蓋全國31個省份,成員從16歲學生到76歲老者,涵蓋外賣員、個體店主、民警及尋親成功者,成為科技尋親不可或缺的“地面網絡”。截至2025年4月,該項目累計發布尋人啟事20萬條,成功幫助2.37萬個破碎的家庭重獲團圓,創下過單日助力200人回家的記錄。
魯建新替父尋根的故事圓滿落幕于川魯大地的深情凝望中,而無數借助科技力量尋找歸途的故事仍在繼續。科技的溫度,正在于讓離散的親情得以重聚,讓未竟的夙愿得以達成,讓“天下無失”的愿景,一步步照進現實。
原標題:融媒·見證丨僅用8小時,一條短視頻幫去世老兵找到親人——替父尋根
初審編輯:劉大帥
責任編輯: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