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聶堃
責任編輯:張娜
大眾網記者 聶堃 濟南報道
盛夏的濟南,驕陽似火,卻阻擋不了足球訓練的熱情。在天橋區興麓小學足球場上,隊員們重復著傳球、帶球、射門的動作,汗水浸濕了球衣,可他們的眼神依舊專注,動作絲毫沒有懈怠。老師在一旁細心指導,不時提醒大家注意補水,合理分配體力。
陽光下,孩子們奔跑的身影成為了校園里最動人的風景,這份對足球的執著與熱愛,在驕陽下愈發熾熱。近年來,在天橋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區教體局的積極推動下,天橋區校園足球從基礎走向普及再到質優,共有27所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數量占比全市第一。
“硬件”“軟件”齊頭并進
天橋區的校園足球發展始于對硬件設施的大力投入。近年來,天橋區借力城市更新,打造高標準足球場并配齊專業訓練器材。
其中,成通中學配備真草皮足球場地,黃崗小學、瑞景中學配備了室外人工草坪、專業照明系統等,為官扎營小學、寶華小學、第五十六中學等翻新原有運動場地,建設為符合國家標準的塑膠運動場,可滿足日常訓練與小型賽事需求,讓孩子們盡情享受專業的運動設施。
作為地處老舊小區的學校,天橋實驗小學曾受困于場地局促的難題,五一廣場結了“對子”:老師帶隊步行8分鐘到廣場訓練,廣場為同學們預留傍晚黃金時段。既解決了學校場地局促,又讓公共空間煥發了更多活力,這種“共享場地”的模式,以資源聯動的巧思,巧妙破解了老城區學校的空間困局。
天橋區將校園足球推廣工作納入區教體局重點工作,全區所有學校均有校級足球隊,三年級至八年級各年級均有區級足球隊,分級分類因地制宜,在一、二年級推廣“三人制”足球,在三、四年級推廣“五人制”足球,在五、六、七年級推廣“八人制”足球,其中“三人制”為天橋首創,打破了場地限制,使孩子“不管會不會都能踢兩腳”。
此外,區屬各學校通過引進足球教練、劃撥專項經費等,開展專業的訓練課程,如瑞景小學擁有2名專職足球教師;楓景小學在擁有3名足球專項教師之外,又引進了專業俱樂部3名專業教師共同授課。興麓小學設立“校園足球專項基金”,占體育經費62%,用于器材更新、教師培訓及賽事組織。
從“特色”到“特長”
二年級的張峻溢是天橋實驗小學男足隊的前鋒,黝黑的皮膚里是驚人的爆發力。這個暑假,為了備戰山東省“母愛乳山”成長杯全國青少年足球精英賽,他和隊員們放棄了休息,在位于威海乳山的山東外事職業大學(威海校區)進行訓練。“雖然很累,但是能和小伙伴們一起為學校爭光,我覺得特別值。”
近年來,各學校足球隊員們以昂揚的姿態、不竭的激情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賽場上取得了一次次佳績:
寶華小學在2024年濟南市球迷協會第二屆青少年足球邀請賽上獲得季軍,楓景小學在2025年河北黃驊“星程杯”全國足球邀請賽上取得U11組冠軍;天橋實驗小學足球隊在2023中國慶云“祥云杯”全國青少年足球邀請賽上奪得冠軍等,展現了天橋足球教育的優秀成果。
將一項運動引進并普及、將一群懵懂的學生培養成較為專業的運動員,這與工作的系統推進密不可分。全區以“多形式賽事聯動、多層次梯隊建設、多維度資源整合”為抓手,創新開展班級聯賽、校級對抗賽等實踐活動,持續擴大校園足球影響力,構建起“以賽促練、以練強技”的成長體系,為學生提升足球競技水平、夯實運動能力搭建起了多元化平臺。
從最初將足球引入課堂,激發學生興趣作為“特色”,到如今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梯隊體系,足球已不僅僅是天橋區校園里的一項運動,更是培養了眾多擁有足球特長的學生,輸送了許多優秀人才。
不止于足球
在綠茵場上奔跑、拼搏,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也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足球,正成為天橋學子健康成長、發展個性的有效途徑。
“足球讓我們感受到了團隊的力量,也讓我們更加自信。”興麓小學三年級學生張兆衡剛剛結束一場假期校內比賽,臉上還洋溢著運動后的興奮。
官扎營小學四年級的王藝雯也有著同樣的感受。以前她是一名羞澀的女生,總是“放不開”,自從加入了學校的足球隊,在一次次的訓練和比賽中,她逐漸變得開朗。“在球場上,我們相互配合,贏了一起歡呼,輸了彼此打氣,這種感覺太棒了。”
“孩子們眼里有光,我們心里有勁,大家都享受著這份快樂。”天橋實驗小學體育組長楊克華望著操場上奔跑的身影,笑意里滿是欣慰。
“我們希望通過足球運動,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成長,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天橋區教體局體衛藝科負責人杜斌表示。為打消家長們“踢球影響學習”的顧慮,各學校都有相應的訓練制度,許多隊員因為習慣了足球的紀律性,反而變得更加自律,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升。
天橋的校園足球教育之路,是一條從“特色”到“特長”,再到“全面發展”的探索之路。這條路上,教育工作者們用汗水和智慧,為青少年的成長鋪就了一條希望之路。未來,天橋區將繼續加大對校園足球的投入,進一步完善足球設施,加強教練隊伍建設,推動校園足球向更高水平發展。
初審編輯:聶堃
責任編輯: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