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李子驕 濟南報道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網上山東抗日戰爭紀念館完成全面升級改造,新館將于7月7日正式向公眾開放。
此次升級聚焦技術應用、內容體系、體驗模式三大維度,著力打造兼具歷史厚重感與時代親和力的紅色文化傳播新平臺。通過元宇宙、AI、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與歷史敘事的深度融合,紀念館新館實現了從傳統展陳向沉浸式體驗、從單向傳播向互動式紅色教育新陣地的系統性升級,形成了多端無感訪問、元宇宙共覽空間、深化展廳內容敘事、高精度還原關鍵場景、創新社交化傳播、智慧互動體驗六大核心亮點。
跨終端無感暢游,元宇宙空間里“云端共覽”
在紀念館的技術改造升級過程中,如何提升畫面精度和加載流暢度,改進用戶體驗成為首要考慮的問題。
網上山東抗日戰爭紀念館新館項目建設負責人介紹,目前,紀念館的技術引擎已從老版本迭代至最新版本,用戶體驗顯著提升。
“最大的技術難點在于如何實現跨終端的無插件流暢瀏覽。用戶‘進館’不用先下載大容量的系統安裝包。”該項目負責人坦言,“三維建模的展館體量龐大,要確保在電腦、手機等設備上運行流暢且展板文字清晰可辨,挑戰巨大。”本次升級采用了WebGL三維圖形渲染和云端渲染技術,實現了電腦、手機、VR設備等多終端的無縫銜接。觀眾無需下載額外程序,即可隨時隨地“云端共覽”山東抗戰故事,實現跨終端無感暢游。
新館不僅用戶觀看流暢,而且借助元宇宙技術,實現了游覽者同時在線的沉浸式體驗。“在這里,天南海北的觀眾可以同步參觀展館、實時語音交流,甚至協作完成特定研學任務。”該項目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演示了如何通過個性化的虛擬形象參與線上主題黨日活動。這種形式徹底打破傳統展館的時空壁壘,讓紅色文化學習從“單人瀏覽”躍升為“群體共鳴”,打造了一個真正的線上精神家園。
高精度還原關鍵場景,讓歷史細節重現
通過高精度三維掃描和建模,讓珍貴歷史文物得以360度全景展示,觀眾輕觸屏幕即可放大觀察每一處歷史痕跡,這是紀念館本次技術升級又一大亮點。
在武裝斗爭展示廳,記者看到了新近數字化復原的抗日軍民自制武器。在抗戰精神傳承廳,全省在紅色文化保護、教育推廣、文旅融合等方面的鮮活案例與創新成果,被一一故事化呈現。
項目負責人介紹,紀念館新館聚焦新發掘抗戰文物與關鍵歷史場景,運用數字技術進行深度還原與情感挖掘。“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藏著感人的故事。數字技術讓這些靜態的展品‘開口說話’,成為歷史的深情講述者。”
“紀念館新增展陳內容包括圖板近百幅、圖書30余部、視頻20余部、文物10余件、大型場景4個。”項目負責人介紹,“抗戰精神傳承廳的設立,將展館定位從‘歷史陳列’拓展至‘啟迪當下’,生動展現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的賡續與實踐,彰顯山東在紅色基因傳承中的擔當。”
此外,紀念館新館還上線了山東抗戰歷史知識圖譜系統,以可視化方式動態呈現歷史事件、人物、地點的關聯關系。該系統整合了超過5000余個歷史節點,支持智能檢索和深度關聯查詢,讓知識圖譜智聯歷史。
AI助力智慧互動體驗,創新社交化傳播
聚焦年輕群體認知特點與體驗需求,此次紀念館升級在交互場景設計上大膽突破,通過多元技術融合構建引人入勝的互動體驗。
在沉浸式體驗區,記者體驗了多項創新互動:“時空對話”裝置借助全息投影,讓觀眾得以與虛擬的英烈形象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翻邊戰術”互動游戲逼真還原山東抗戰經典戰例,參與者可化身指揮員,在虛擬戰場運籌帷幄;紅歌互動區采用智能點唱系統,觀眾點唱經典抗戰歌曲后,系統即時給出趣味評分。最令人動容的是“烈士笑臉墻”,系統利用AI技術精心修復還原了數百位烈士生前最燦爛的笑容。指尖輕觸,每位烈士的生平事跡便徐徐展開,讓英雄的形象從歷史中溫暖走來。
同時,紀念館新館還精心設計了社交化互動功能。觀眾可在特定點位掃碼生成融合個人形象與抗戰元素的專屬紀念海報,一鍵分享至微信朋友圈。通過年輕態的交互設計和社交裂變傳播機制,有效觸達當代受眾尤其是年輕群體,讓紅色文化從“歷史記憶”躍然成為“可感知、愿參與、樂傳播”的時代話語。
此外,紀念館新館還全新推出了AI數字人導覽“莞莞”。這位知識淵博的虛擬講解員不僅能精準解答各類抗戰歷史問題,還能根據觀眾興趣點智能定制專屬參觀路線。記者現場體驗,詢問“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重要作用”,莞莞即刻給出條理清晰、史料詳實的解答,并推薦了相關展區。
“網上山東抗日戰爭紀念館新館主題鮮明、史料翔實、受眾廣泛、形式創新,其探索具有典型意義,在傳播力和互動性上相比實體館獨具優勢。”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館員王聚英說,紀念館此次升級精準契合了青少年等群體通過移動互聯網獲取信息的習慣,極大地拓寬了覆蓋范圍,有效強化了觀眾的歷史認同感和民族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