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4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來濟南的游客,無不贊賞大明湖的荷花美,然而更覺精妙的,還要數 “出水入土”的盆栽荷花。每到荷花綻放的季節,大明湖、趵突泉、泉城廣場的空地擺滿嬌艷的市花,是濟南人的驕傲,更是養荷人老宋的畢生心血。
今年53歲的老宋全名宋希林,與荷花打了一輩子交道。18歲他從濟南園林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大明湖風景區花室,跟隨幾位師傅學習荷花的種植培育。最初到花室是想學一門手藝,沒想到一連幾個月,都是在景區與花室內,干著板車搬運,翻缸換土的苦差,盆栽荷花的種植如此辛苦且枯燥,這與入職初期的設想迥然不同,想到當初一起分配到大明湖景區的其余十多名同學都干了服務崗,而自己卻整天和淤泥打交道,老宋心里打了退堂鼓。“把花養好靠的是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好好學幾年你也能帶徒弟,半途而廢將一事無成……”師傅的幾句話,讓老宋又選擇堅持下來。
荷花雖美,種植不易。每年3月下旬,沉睡了一個冬天的盆栽荷花都要從水中搬出,“翻缸——提藕——換土”,觀賞荷花的藕苗不同于食用蓮藕,直徑僅兩三厘米,十分脆嫩,為了掌握好提藕力度,無法戴著手套操作,1000多盆荷花挨個換土后,手上都被淤泥染成紫色,很長時間洗不掉,長期泡水也讓雙手格外粗糙,“最怕和人握手”,是老宋那幾個月的常態。
更難的還在后面。5月至7月是荷花生長的關鍵期,荷葉葉片大蒸發量也大,基地每天不能離人澆水。早上7點半上班開始澆一遍水,到中午12點需將1000多盆澆完。只是一頓午飯的功夫,盆里的水又蒸發干凈了,下午老宋就繼續澆。為了荷花茁壯生長,豆餅和雞糞泡水后的肥料少不了,炎炎夏日里,農家肥刺鼻的氣味已讓老宋的鼻子產生了免疫。讓他免疫的還有蚊蟲的叮咬。水生植物多的環境,蚊子也格外多,除了必備的長褲長袖,老宋還配了防蚊帽、電蚊拍,“咬多了的好處是,別人被咬是一個大包,我就是一個紅點。”老宋打趣道。
即使再悉心的照料,也難免意外發生。2018年6月,距離大明湖荷花展僅剩一個月,基地1000多盆盆栽荷花的葉片突然在幾天內枯黃凋落,老宋急的幾天幾夜不回家,吃住在基地,四處打電話尋求專家幫助,最終也沒能查出病因。老宋急了一年,查了一年。第二年,老宋把基地的荷花每10盆分為一組,分別播撒不同的藥物和肥料,每天頂著烈日觀察細微變化,對比并記錄,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老宋發現了“農業鏈霉素”對癥,枯黃的荷葉又重回翠綠模樣。
為了不讓手藝失傳,老宋記了很多“養花寶典”,想讓這荷花盛景一直在泉城綻放。“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市民在荷花前按下的每一個快門,豎起的每一個大拇指,讓老宋覺得付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