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扛芯子”表演令人稱奇。
敲鑼打鼓喜氣洋洋好熱鬧。
走下臺的孩子和家人在一起。
扭秧歌、劃旱船,為“扛芯子”表演開場。
年過花甲的侯祥山、侯福祥、侯豐倫(從左至右)老人開心地堅守“扛芯子”都有40多年啦。
兩位表演“芯子”的孩童,被對方的妝容所吸引。
“接駕”完成表演的空中“芯子”。
元宵佳節前后,在濟南市章丘區刁鎮街道大街小巷,有一支特殊的文藝演出隊伍格外引人注目:前面的鑼鼓隊敲得震天響,后面的演出隊踩著鼓點舞得起勁, 一前一后一芯桿,芯桿上的孩童上下彈動,紅紅綠綠的彩帶隨風飄動,引人駐足觀看。這就是國家級非遺“章丘芯子”中的“漯河芯子”,也叫“扛芯子”。
章丘區刁鎮街道漯河崖村“扛芯子”表演隊伍龐大,伴隨著歡快的鑼鼓,很容易喚起人們喜悅的心情,寓意慶豐收、送吉祥,給鄉親們拜年、送“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歡樂祥和鬧元宵。因此,漯河崖“扛芯子”經常被周邊社區、村莊邀請,一般每年從農歷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七,甚至到二月二才結束。據了解,漯河崖“扛芯子”是一種獨特的民間表演藝術形式,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了。
“扛芯子”是由一名身體健壯的男演員、一名兒童演員及一副鐵芯架、綁帶及裝飾物等組成。鐵芯架由座叉、花桿和站叉組成。座叉像個挎籃背心,套在扛芯子演員身上,用綁帶扎穩。花桿和座叉是打制連接在一起的,從脖后拐至右肩上方,先將站叉緊固在花桿上,再將小演員(即“芯子”)固定在站叉上。表演由二人配合完成,在下扛芯子的成年人要承擔50多公斤重的鐵制“芯架”和小孩,且步伐要穩,要把握好重心,像扭秧歌一樣左右舞動出輕盈的步姿,在上的“芯子”小演員臉部施以戲曲人物妝容,身著華麗衣裝,或鳳冠霞帔,或金盔鐵甲,乍一看去,仿佛懸立在空中。他們有的英姿颯爽,有的嫵媚動人,凌空而來,飄然而去,借助不同的妝容和服飾講述不同的故事。有贊美英雄氣節的“穆桂英掛帥”,還有大刀王懷女及白蛇與許仙、還珠格格等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
扛芯子隊伍在鑼鼓、秧歌、旱船的簇擁下,喜慶熱鬧的場面煞是壯觀,就連許多城里人也慕名前來,品味“扛芯子”的獨特味道。每當這時,村民們都會自豪地說:“咱們的‘絕活兒’,獲得過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濟南市首屆農民文藝匯演特等獎,上過央視,還亮相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開幕式……”(本報記者 呂傳泉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