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賀輝 畢勝 濟南報道
近期的濟南疫情防控工作中,數千外賣小哥為封控區和管控區居民買菜、購藥,任勞任怨地配送了大量基本生活物資。28歲的美團騎手周凱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隨著不少居民樓被封控、管控,近期米、面、油、蔬果等生活物資訂單明顯增多,有時能占70%左右。雖然配送這些“大件”訂單造成接單量減少、負重增加,但顧客的一聲謝謝、熱心人的指路,都讓他時時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暖和人情味。
圖:周凱正在配送外賣訂單。(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超市單”超過一半 重量大、耗時長、接單量減少
周凱的配送區域是以山東書城為中心,方圓3公里左右的范圍,最近這個區域內有多個小區先后封控、管控。周凱平時配送的訂單中工作餐比較多,以附近寫字樓上班族訂的外賣為主。近期“超市單”明顯增加,居民購買的米、面、油、蔬菜等家庭生活必需品能占到50%以上,有時甚至能達到70%,尤其是封控小區的訂單幾乎都是“超市單”,而這在往常的訂單中只占20%左右。
圖:周凱正在手機上查看外賣訂單。(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超市訂單揀貨比較慢,我們就要提前跟顧客溝通,說有可能會超時,只要超市配出貨來我們會第一時間配送。”周凱說,這些生活物資類的“超市單”配送時間也明顯更長,配送效率有所下降。平時周凱一小時能送5到8單,現在一個小時往往只能送2到3單,接單量也明顯減少了。有的小區雖然沒被封控,但因為疫情物業管理更嚴格了,到門口需要出示核酸證明、行程碼、健康碼并登記、簽字,也會增加配送時間。
圖:接單后,周凱抵達餐廳取餐。(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周凱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如果是送工作餐,餐箱里一次帶四五單都沒問題,但現在米、面、油等生活物資的重量、尺寸都比較大,往往一單就占滿了整個配送箱,搬著也很重。“最怕顧客點了很多礦泉水,有時是成箱買,爬樓時最累了。”周凱說。
“現在很多小區管理比較嚴,要求無接觸配送,我們先把訂單放在小區門口或門衛處,再讓顧客自己下來取。”周凱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這樣看起來不用再爬樓了,但其實增加了很多溝通成本,也可能產生誤會。“有的顧客要求必須送上去,我沒辦法,只能跟保安大哥商量一下,讓他們給顧客送上去。”
曾經爬27樓累到腿抽筋 常常為市民的善意感到暖心
周凱老家在東營墾利,干美團騎手前做商務車司機,2020年疫情后進入騎手的行列到現在已經2年了:“這個工作挺好的,認識人比較多,接觸的環境也多,有種開闊眼界的感覺。”
“剛干的時候確實比較累,一個月瘦了20斤。”周凱身材比較偏胖,剛開始干外賣騎手時體重260多斤,目前瘦到了230來斤,他說雖然每天爬樓都挺累,但下來喘兩口也就歇過來了。
圖:周凱正在配送外賣訂單。(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周凱送外賣最高曾經爬過27樓:“當得知電梯維修時,心里是絕望的,沒辦法,只能爬上去送。”27層他花了十五六分鐘,歇了四五次,爬上去時累得喘不上氣,但還是先深吸幾口氣調整了一下狀態,再敲門給顧客送餐。下樓時,他的腿一直在抽筋,已經完全使不上勁了。
4月28日中午短時小雨,周凱騎車速度明顯減慢,當時他在給郵電新村一戶居民配送。“我到了一打電話,顧客已經撐把傘在小區門口等著了,確實挺好的,挺理解我們。”
圖:按照顧客要求,周凱將外賣放到指定地點并拍照發給顧客。(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周凱說,每次顧客接過餐時的一聲謝謝,吃飯時熟悉的商家給算便宜一點,都讓他感覺很暖心。勝利大街有位男士經常訂外賣,周凱也經常接到他的單,“他一開門就說‘喲,哥們又是你啊!’有一次還拿個蘋果給我,就挺開心的。”
2020年剛干騎手時,周凱對周邊的社區環境還不熟,小區里的樓號也不清楚。周凱還清楚記得,有一次找不到顧客所在的樓,小區里的一位大爺很熱情地親自領著他過去。“干了2年了,這一片哪棟居民樓在哪個位置太熟悉了,就跟自己家一樣。”
周凱作為配送站的夜班隊長,每天下午5點到深夜12點都要上線接單。考慮到疫情的原因,他一直沒敢告訴父母自己在濟南做外賣騎手。“我對象在老家,她每天都會打電話,問我濟南的疫情怎么樣了,囑咐我戴好口罩、身上常備消毒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