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肖陽
責任編輯:張帆
“6月,宜開門納才,發求賢令。”這是濟南“黃歷”上寫好了的。
第三屆“海右人才節”弓在弦上,即將按下啟動鍵。
三屆相沿,精耕不輟。現在的濟南,儼然已經是人才招引領域心與神會、技法純熟的“資深玩家”,“才”名漸顯——
連續3年獲評“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入選2024年“全國人才友好型城市”“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最佳人才發展生態城市”,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榜單位列全國第11位,北方第2。
濟南以節會友,以城邀才,“節日效應”也開始釋放——
據了解,2024年,全市人才資源總量突破287.5萬,新增青年人才超過15萬,戰略新興產業人才總量近33萬。
數字有說服力,但早已融入街頭巷尾煙火氣里的那些“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的身影,比數字更動人——
海歸博士直接把實驗室搬到濟南的產業園區;
身懷絕技的老匠人堅持把非遺的根繼續扎在這里;
“幸福感覺醒”的95后程序員從“北漂滬漂”變成了“泉漂”……
進進出出,兜兜轉轉,年輕人最善于用自己的停留證明:一座城市的“人才引力”,從來不是靠簡單的“生意招徠”,而是靠“懂人心、辦實事”的良好生態。
現在,免不了會有人問,濟南的“人才密碼”究竟是什么?
其實,哪有什么“人才密碼”,濟南只不過是打通了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以政策的“顆粒度”給人才一個家!
這個密碼,不難破解。
但是若非用心用情,也不見得誰都能做得來!
“開放基因”再造“人才會客廳”
濟南,是近代中國第一個自主開埠的城市。
這種“開放基因”,至今仍在城市的血脈里奔涌。
開放的本質,是“人的開放”,是祛除門戶之見后的不拘一格、量才為用、有教無類、唯才是舉、老少咸宜……
“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這句口號之所以讓人覺得響亮,就是因為它深契開放的要旨。
這句口號背后,浸透著濟南對“人才”二字最通透的理解:
人才不是工具,而是家人;
引才不是完成任務,而是雙向賦能、共筑未來。
看新聞里,一名在濟南創業的小伙說:“我選擇這里,不是因為補貼多,而是因為打車時司機師傅聽說我是外來的人才,主動幫我找早餐攤;找廠房時街道辦大姐跟著跑了3個園區,說‘得給干事的人挑最好的地兒’。”
這種“家人感”,滲透在人才服務的每個細節里——
濟南取消了人才落戶的年齡、學歷限制,讓優秀的外賣騎手、電商主播、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都能輕松落戶;
濟南打破了“唯論文、唯職稱”的評價體系,給扎根車間的一線技工評“首席技師”,讓“土專家”站上領獎臺;
濟南對帶著項目來的“候鳥專家”,允許“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濟南對海外人才,連簽證都能“全程代辦”。
沿襲城市開放精神,濟南成了當下“人才會客廳”的樣子。
前面列舉過了,2024年,濟南新增青年人才超15萬,這些年輕人,帶來的不僅是厚重的簡歷,更是創新的火花。
全周期服務變“落腳”為“扎根”
人才工作的本質,是“成就人”。
濟南的“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體系”,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不是把人才招進來就萬事大吉,而是陪他們走過“求職-創業-成家-發展”的每一步,讓每個階段的痛點都有解法。
對剛畢業的職場新人,濟南的“租購補”住房政策像一雙托底的手:本科畢業生能申請每月700元的租房補貼,碩士、博士分別能拿到1000元、1500元。
更暖心的是,很多社區把“青年友好”寫進了未來規劃:有的小區專門設置了“共享廚房”“共享自習室”,有的街道把原本的“社區倉庫”改造成“青年驛站”,讓剛落腳的年輕人不用為“第一張床”發愁。
對創業路上的追夢人,濟南的“1+N”項目孵化矩陣成了最強有力的后盾。“1”是政府主導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N”是提供“海右人才”政策服務團、金融服務團、法律服務團、知識產權服務團及科技經紀人、市場營銷專家、管理咨詢專家等全鏈條、一攬子支持服務。
目前已有多個創新團隊,就是通過“海右人才服務團”牽線,用上共享實驗室、對接上風投機構的。
濟南逐步健全“租購補”一體的人才住房保障體系,推出青年人才“吃、住、行、醫、游、娛、購、婚、育”系列優惠政策。
對于已經成家立業的“新市民”,濟南主打一個“生活無憂”,全套政策覆蓋了吃穿住行每個角落——
青年人才憑“泉城人才服務碼”,進店餐飲能享折扣、乘公交地鐵可以免費、能在市屬醫院優先掛號;
每年舉辦的“泉城青年交友季”,讓很多青年找到了另一半。
這種全生命周期服務,讓人才從“落腳”變成“扎根”。
這樣的城市,誰舍得走?
濟南人才故事里沒有“奇跡”
人才政策,最怕“一刀切”。
濟南的“雙30條”人才政策,卻像一把萬能鑰匙,貴在一個精準——
既能解頭部人才的燃眉之急,也能暖草根人才的長久之需。
所謂“雙30條”,一條是綜合性政策,覆蓋頂尖人才、領軍人才、青年人才等全類別;另一條是專項政策,針對人工智能、數字經濟、青年科技人才等細分領域。
這種精準度,體現在對不同需求的回應里。
比如,首次將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副首席科學家和主要農作物品種選育人才納入人才分類認定范圍;
再比如,將青年人才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任務情況,納入對創新平臺的績效評估,以制度性安排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政策的“活”,本質是“以人才為中心”的思維轉變。
濟南的人才IP“我在濟南剛剛好”,道盡了這座城市的生存智慧:不盲目攀比一線城市的高薪高位,而是立足自身優勢,打造性價比最高的人才生態。
剛剛好,是生活成本與發展機會的平衡;
剛剛好,是城市溫度與個人價值的契合。
站在第三個年頭的節點上回望,濟南的人才故事里,沒有奇跡與密碼,只有“用心”與“用情”。
初審編輯:肖陽
責任編輯:張帆
6月5日下午,作為2025濟南高新區紀念辛棄疾誕辰885周年“稼軒百戲節”暨開心麻花文化惠民演出季的重要組成部分,“春華杯”山東青年戲劇大賽復賽暨作品展演在濟南高新區開心麻花劇場拉開帷幕。來自全省各高校的戲劇愛好者匯聚一堂,用戲劇表達青春思考,以舞臺展現創意[詳細]
為給廣大中高考考生營造安全無虞、便捷通達的出行服務,濟南公交精心策劃,全面啟動“暖心護航”行動,多措并舉,全力保障考生出行無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