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石慧
《開屏見“好”》欄目,聚焦山東好人好事,讓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開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邊的榜樣”,講述精彩山東故事。
十多公里的巡護線,張建海每天都要走兩遍,東方微微泛起魚肚白,他就背上沉甸甸的風力機,騎著摩托車出發了。
以山為家,以林為伴。20年來,滕州市東郭鎮石羊山村護林員張建海始終堅守對大山的承諾,用腳步丈量了8萬多公里山路,相當于繞地球赤道兩圈。山路崎嶇,很多地方只能推著車爬坡過坎,他餓了啃口干糧,擦傷了簡單包扎,巡山的腳步卻從未耽擱。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大山的角角落落、防火的重點區域他早已爛熟于心,成了林區的“活地圖”,任何“風吹草動”總能第一時間趕到。
天干物燥、火災易發的時節,他巡山的腳步更加頻繁,回到家里往往已是深夜。面對家人的擔憂和不解,他總認為安全大于天,不能有半點馬虎!正是這種執著與堅守,多年來,他所負責的林區沒發生過一起火情。
在做好護林工作的同時,他靠著一把鋤頭、一副肩膀積極投身植樹造林,先后參與種植樹苗4萬余棵,負責的林區林木綠化率超過了88%。
張建海工作的林區地處滕州、山亭、鄒城交界處,連綿幾十公里的山林任何一處火情都可能危及周邊地區。
一次他和同事巡山途中,突然接到周邊山區發生火情的消息,便立即趕去支援。
現場火光沖天、濃煙滾滾,他迅速判斷風向和地形,一邊組織大家分工協作,一邊扛著滅火器沖在最前面。
打火頭、攻險段……兩米多高的火苗掠過他的臉龐,烤得皮膚生疼,被汗水浸透的衣服也被烤干。由于火勢兇猛,突然竄出的濃煙將他嗆暈,后續趕來的同事趕緊上前施救。
然而,清醒過來的張建海顧不得疲憊的身體,又繼續投入救援。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較量,山火終于“敗下陣來”,此時他們被熏得全身漆黑,嘴唇也干裂起泡……
一次次義無反顧的“逆行”,早已讓他和同事成了“過命”的好兄弟,也讓善于琢磨的他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燃”。
經過多次試驗和實踐,張建海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每年一入冬,他都會根據天氣、地形、可燃物分布等情況,帶領同事沿林緣外圍燒出一條長達5公里的隔離帶,有效阻隔了外圍火源進入林區。
這些實用管用的好法子很受歡迎,張建海經常受邀到其他林區分享防火經驗,不少創新做法還在全市推廣。
為提高村民的防火意識,張建海走街串戶宣傳森林防火,經常自制、張貼防火標語,利用村委會的“大喇叭”提醒鄉親們注意護林防火。
每到清明節等祭祀高峰期,張建海還會把“家”搬到山上,看到有人悄悄進山燒紙錢,他便苦口婆心地上前勸導,還幫著清理撿拾墳墓附近的雜草、樹枝。
漸漸地,附近群眾對森林防火工作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
張建海是出了名的“熱心腸”,巡山路上遇到迷路的、車子壞了的群眾都會過去幫一把,村民們誰家有困難他也會及時出手相助。他還不忘借著服務村民的時機做好防火宣傳,在他的勸導下,不少村民將祖墳遷到山下的安全地帶,從根源上杜絕火災隱患。
“我從小在這里長大,這座山就像我的老伙計一樣”。為此,張建海多次婉拒了兒女們接他養老的好意。無論酷暑嚴寒,他把自己站成了“一棵樹”,默默守護著他所熱愛的大山。
(大眾新聞記者 孟令洋 編輯 劉憲偉 設計 呂文佳 實習生 孫凱歌 通訊員 陳振 周夢琳)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