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胡中喆
責任編輯:曹亮
作者:韓振昊
(一)
姥爺把槍膛里最后一粒子彈
壓進1945 年魯西南的秋風,
高粱應聲紅了,
像一面面小小的國旗
插遍他負傷走過的溝壑。
那年,他十九,
把“動員”兩個字
寫在自己傷口的繃帶上——
他說:
“國土不是地圖,
是咱山東人一寸寸的體溫。”
(二)
父親接過那支槍,
在南疆的雨夜擦拭。
1979 的炮火
把他的影子焊在貓耳洞的濕壁上,
也把“國防”兩個字
烙進我的搖籃曲。
退休命令下來那天,他把軍功章包進紅綢,
卻把自己留在50多年的軍旅熒光里——
像一枚不熄的燈標,
守著魯中大地。
(三)
我十歲那年,
第一次走進濟南人防商場的地下長廊,
燈管亮得像父親肩章上的星。
廣播里放著《地道戰》的插曲,
我摸著水泥墻縫,
忽然聽見
姥爺的呼吸、父親的脈搏
在頭頂三十米處
一起跳動。
那一刻,
“人民防空”四個字不再是課本,
是血脈里
最安靜、最踏實的回聲。
(四)
后來,我穿著那一抹綠
在實驗室的機房里把 SDN 的流表
寫進國產交換芯片最細的柵格,
ACR 集群在 0.3 秒內
為 IPv6 全域網絡重繪十萬條安全流表。
我把科技進步獎的獎章別在父親胸前,
又把姥爺政治干校的斑駁證書
一起放進國旗下的小展柜。
燈光掃過,
三代人的影子
重疊成一道新的長城——
它不在山脊,
而在我們每一次心跳的節拍里:
咚——咚——咚——
和齊魯大地同一頻率。
(五)
今天,我抱著女兒
站在泉城廣場的防空警報試鳴日。
十四點整,
長鳴劃破云層,
像一條看不見的繩索
把三代人
緊緊系在一起。
女兒問:“爸爸,為什么聲音這么長?”
我說:
“這是爺爺和太姥爺
在給咱們家
拉響一輩子只響一次的上課鈴——
告訴土地上的每一個孩子,
國防不是遠方的硝煙,
是你我此刻
一起屏住呼吸的
0.01 秒。”
(六)
從魯西南的黃河故道到魯中起伏的高粱,
從地下十米到云端萬米,
我們把家園折疊又展開,
把歲月淬火又升溫。
八十年的勝利不是終點,
七十五年的防空不是圍墻,
它只是
讓一條叫做“中國”的脈搏
在山東的胸口
跳得更穩、更響、更長久。
(七)
如果哪天警報真的響起,
請允許我
像姥爺那樣把子彈壓進槍膛,
像父親那樣把坐標標進熒光屏,
然后轉身
像當年在實驗室里那樣
把數據刻進芯片,
把胸膛
留給
這片生我、養我、
也必將葬我的
滾燙國土。
初審編輯:胡中喆
責任編輯: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