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謝瑋
責任編輯:張娜
大眾網記者 劉帥 濟南報道
八月的濟南,大明湖的荷香里藏著一份特別的期待——陪伴濟南人兩百多個日夜的“湖畔雨荷”燈組,以全新姿態遷至北岸鋼琴廣場。
這場看似簡單的搬遷,實則是濟南文旅融合進程中一次充滿人文溫度的“城市敘事”:當一盞花燈從“網紅打卡點”蛻變為“城市記憶載體”,它所承載的不僅是游客的驚嘆與快門聲,更是一座千年古城對文化符號的珍視。
一盞燈的“出圈”:從流量狂歡到文化共鳴
去年12月,當12米高的“湖畔雨荷”在大明湖南岸首次亮相時,可能沒人料到,這盞以瓊瑤筆下虛構人物為靈感的古風花燈,將成為撬動濟南文旅的“現象級IP”。它眨動的眼睛、靈動的姿態,搭配《壁上觀》的背景音樂,迅速在社交媒體上掀起“全濟南偶遇夏雨荷”的熱潮。
一時間,相關話題短視頻播放量飆升,“雨荷同款”漢服妝造、主題文創產品成為爆款,甚至帶動大明湖周邊餐飲、住宿業收入大幅增長。
但“湖畔雨荷”的魅力遠不止于流量。它巧妙地將文化符號轉化為可體驗的實體:孩子們仰頭數她眨眼的次數,情侶在燈下復刻《還珠格格》的經典臺詞,漢服少女擺出各種姿勢與她合影……就像游客說的那樣:“大家不只是來看燈,更是來見一見心里那個‘傳說中的女子’。”
這盞燈,讓抽象的“夏雨荷”傳說有了溫度,讓泉城文化從書本走向生活,成為市民與游客共同的情感紐帶。
一場搬遷的深意:從“網紅”到“長紅”的文旅智慧
濟南深知,在文旅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一個真正源自民間的文化符號遠比生造景觀更有生命力。
原燈組因材質限制無法長久保留,但市民“不舍再見”的呼聲讓濟南做出決定:不僅要遷址,更要升級。據悉,新燈組對材質進行了改良,內部結構按永久性景觀設計,并新增AI智能語音交互系統和香薰體驗——荷香隨微風彌漫,科技與人文在此交融。
更值得關注的是選址的巧思:“夏雨荷”在北岸鋼琴廣場與超然樓隔湖相望,一者靈動,一者厚重,共同勾勒出濟南“剛柔并濟”的城市氣質。燈組亮燈時間更與大明湖“一湖一環”燈光亮化時間一致,與超然樓共同點亮泉城夜空。這種布局,既延續了燈組的網紅屬性,又將其納入城市文旅的整體敘事,讓“打卡”升華為“深度體驗”。
這一次,人們期待的不僅是視覺震撼,更是一份跨越時空的文化共鳴:無論本地市民還是遠方游客,都能在這盞燈中看到濟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它是瓊瑤筆下的浪漫想象,是工匠手中的科技與藝術,更是泉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
一盞燈背后的城市溫度:文旅融合的“濟南樣本”
“湖畔雨荷”的升級,折射出濟南文旅融合的深層邏輯:以文化為魂,以創新為翼,讓傳統資源煥發新生。
從春節期間的游船賞燈專線,到明湖市集串聯景區與明府城,再到“雨荷”主題漢服體驗、文創開發,濟南正通過“文化+科技+場景”的融合,打破“景點孤島”,構建全域旅游新生態。
這種創新并非盲目追趕潮流,而是扎根于城市文化基因。正如一位攝影師的觀察:“以前拍濟南,總想著千佛山日出、趵突泉三股水,現在還得拍‘雨荷wink’?!碑斈贻p人圍著燈組跳起新潮舞蹈,當外國游客用中文喊出“夏雨荷”,這盞燈已成為濟南“敢玩、會玩”的青春注腳——它告訴世界:這座擁有千年泉水文化的古城,同樣擁有擁抱變化的勇氣與創造力。
一盞燈,一座城,一場永不落幕的約會。當“湖畔雨荷”成為濟南的“文化記憶芯片”,我們終將明白:真正的文旅融合,不在于制造多少網紅景點,而在于能否讓文化活起來、讓城市暖起來、讓人心連起來。
初審編輯:謝瑋
責任編輯:張娜